焦點
-
蘋果更換USB-C潮即將來到?AirPods充電盒、MagSafe行動電源、巧控系列產品,也將有機會更換成USB-C埠!
上週向各位介紹了有關iPhone 15系列將可能更換成USB-C的報導,雖然還不能完全肯定確切的更換時間,但這個蘋果全面更換USB-C的情勢勢必無法避免,目前彭博社也證實了蘋果內部正在測試搭載USB-C的iPhone系列,預計於2023年推出;而緊接在iPhone 15系列之後,也傳出了蘋果其他幾項目前仍是使用Lightning的產品也將更換成USB-C。 這其中則包含了AirPods充電盒、MagSafe行動電源、巧控鍵盤、巧控滑鼠、巧控板共5項配件,不過相關爆料沒有提到具體的時間,只說於「可預見的未來」皆有可能更換成USB-C。 而該句「可預見的未來」難免讓人有些感到疑惑,畢竟在「必須」更換USB-C的潮流或是說局勢之下,任何蘋果產品都有可能突然更換成USB-C、甚至是早於iPhone 15系列推出之前,該則消息來自郭明錤的推特分析,雖以「可預見的未來」來引發遐想,但更多的是讓人對其分析感到不負責任,搞不好只是用來炒股用的消息? 回過頭來看上述5大產品,以小編長期使用蘋果產品的經歷來說,無論是AirPods系列、MagSafe系列或是巧控系列產品,從目前看來有些落伍的Lightning 2.0更換成USB-C當然是樂觀其成,但其中有個問題,巧控板、巧控鍵盤的充電埠皆設置於機體前端,即使充電也能夠同時使用,但巧控滑鼠的充電埠位於機體底端,這意味著無法在充電時同時使用,不便程度令人髮指,假設未來更換成USB-C埠之後,巧控滑鼠依舊沒有改變其充電埠的位置,那多少會讓人有種枉費、徒然的感覺。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Deathloop死亡循環試玩、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2.0畫質與效能實際驗證
AMD在5/12正式發布了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FSR) 2.0技術,揭開除了提升FPS性能外還能更進一步維持高畫質的可能性,在5/12的正式發布中也看到了官方針對,接續上一篇的內容,咱們也來更多探討一下FSR 2.0的實際表現。 先前AMD在FSR 2.0發布的同時,其實也公布了官方的測試數據,除了是以Deathloop這款遊戲作為FPS的量測基準外,平台設備採用了自家新的Ryzen 7 5800X3D這款具備3D V-Cache的處理器,配上X570主機板(ASRock Taichi)以及DDR4-3600 32GB(16GBx2)記憶體,顯示卡當然也是新出爐的Radeon RX 6x50系列的三款新版本:RX 6950 XT、RX 6750 XT、RX 6650 XT。 下面先來看一下官方的數據,大家先有個底,也才知道FSR 2.0開啟與否有怎樣的性能提升! 在4K Ultra設定下,採用RX 6950 XT的測試下,未啟用FSR 2.0的情況下可以看到FPS雖然可以跑到72,但相對於開啟FSR 2.0之後的三種模式下的FPS表現顯然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在Performance模式下可以達到120 FPS的成績,等於讓FPS幀數一舉提升了67%。 同樣在4K Ultra設定下加上開啟RT光追,未開啟FSR 2.0則是立刻讓FPS從原先的72直落至43、降幅達40%,但如果是在有開啟FSR 2.0的情況下,Performance模式下則能維持在98 FPS的表現,比起不開RT且不開啟FSR 2.0下的成績還要高,近百的FPS數據也提供了玩家更優質的視覺感受。 那如果是採用RX 6750 XT呢?一樣是4K Ultra設定下,未開啟FSR 2.0則是僅獲得47 FPS,開啟FSR 2.0的Performance則是可達到88 FPS,直接躍昇87%的成績確實驚人。 要是在RX 6750 XT平台上再開了RT的話,那未啟用FSR 2.0就差多了,直接掉到27 FPS的水準,對比開了FSR 2.0後的Performance可以達68 FPS的數據真的差很大,直接就是152%的效能提升了! 當然相比RX 6950 XT來說,RX 6750 XT在4K的表現上肯定是有差距的,尤其還是在4K Ultra的設定下,但如果解析度降至1440P呢? 同樣透過Deathloop測試在1440P Ultra設定下,未開啟FSR 2.0時顯然壓力降低不少、可以達到87 FPS,此時若啟用FSR 2.0 Performance模式則是更上層樓的達到135 FPS,提升幅度也不小、達55%。 這時候再加上開啟RT的話,FSR 2.0=Off下則是小幅下降到56 FPS,但如果開啟FSR 2.0的話,Performance模式仍有123 FPS的表現,直接就是未開啟時的120%,僅比未開啟RT光追的135 FPS小幅降低12 FPS而已,仍是相當高的FPS數據。 平台要是再往下,當然就是RX 6650 XT這一片了,FSR 2.0未開啟的測試成績為68 FPS,開啟時(Performance)則是可以拉高至111 FPS,提升幅度也是不小。 一樣是1440P、Ultra設定下再加光追,可以看到數據上直接就是未開光追砍1/3的FPS,直接掉到42,而這樣的設定下開啟FSR 2.0 Performance模式仍可以具備達到93 FPS的水準。 如果是RX6650 XT的主場解析度1080P的話,未開啟的數據則高達99、開啟後的Performance數據則是高達145,比較像是錦上添花,但這也顯示提升幅度也接近50%了。 但要是再開光追的話,那未開啟FSR 2.0則是直接掉到67 FPS,開啟的表現則是回升到136 FPS,直接Double的表現,怎麼看都要打開才對吧! 從官方的數據資料中可以發現到FSR 2.0的開啟與未開啟對FPS的提升的確有很大的差別,那實際的狀況呢?藉著小編手上也都剛好有同樣的Ryzen 7 5800X3D、X570主機板與RX 6950 XT顯示卡,那就來實際的驗證一下好了,到底是官方說的那麼神勇、還是只是PPT簡報黨又出來造假了呢? 官方的資料中有針對Deathloop的FSR測試設定說明,玩家如果有入手類似或相同配備想自行試試看的話也可以參考一下,下面是官方的設定註解。 不過因為小編安裝是選擇中文版,所以就出現無法正確辨識的情況,但不影響測試與使用(畢竟目前的Deathloop還是屬於Beta版,待正式遊戲上市後應該會中文化的比較妥善),在原本的Upscaling這一選項會出現的FSR開啟設定也可以從實際遊戲選單中的"放大"這一欄裡看到,除了關閉之外,FSR 1.0的顯示是正常的,下面那欄未中文化的就是FSR 2.0了。 在實測效能之前,也選擇了2種場景模式來做對照,如果大家不健忘的話,先前FSR 1.0如果開啟到Performance模式雖然可以提升FPS的幀數,但相對的,那個畫質就......;不過在新的FSR 2.0身上倒是有了大幅度的改善,除了Quality的部分仍舊保持極佳的畫面品質外,Balanced以及Performance的畫質表現也較前代1.0來的優秀些,雖然說2.0的模式僅有3種,但如果可以有效的提升FPS的幀數卻仍舊可以保有高畫質,那還有甚麼可挑剔的呢! 註:原本是還有一種Ultra Performance,但正式發布時則是先拿掉了,小編猜測可能跟1.0的Performance那樣的情況,大幅提升FPS的狀態下犧牲了畫面品質的精細度了。 這裡同步提供FSR 1.0模式下的場景一畫面截圖,可以對比一下原始圖的畫質表現(由於網頁緣故採原尺寸縮圖),光是看一下場景一當中的"槍"的畫質就可以發現1.0下的最高畫質與效能截圖上有明顯的落差,效能模式下的槍整體感顯得灰暗多了。 同樣場景一的FSR 2.0畫面截圖,畫質模式跟效能模式差距就稍微小一點,即使是2.0的效能模式仍舊保有細部的畫質細膩度,邊緣區的鋸齒狀也較平滑些。 另外補上局部放大的對照圖,可以較清楚的看到畫質上的不同,在場景一的中央位置死亡跳躍看板這個區塊,原始的局部圖像與FSR 1.0 Ultra Quality(最高畫質)、FSR 2.0 Quality(畫質)相較之下,2.0的畫質細緻度比1.0要來的高,更加貼近原始圖像,下方的招牌字體線條也更加平滑與清晰;但如果是換到Performance(效能)模式的畫質就更加明顯的呈現差異了,1.0的效能模式在畫質上的表現的確是棋差一著,鋸齒狀十分明顯,反觀2.0的效能模式就大幅改善了這部分。 對比FSR 2.0下的3種模式畫面局部截圖跟原始畫質,從下方圖片中可以看到並沒有因為FPS拉高而導致過多的失真,基本上都還是維持有一定水準,雖然說開到最強FPS的效能模式的確是與畫質模式有些微細節上的差距,但屬於可接受範圍,而不是先前1.0那樣的狀態XD~ 換到場景二來比較一下,較明亮的畫面有別於前一場景的暗色調,建築物陰影跟邊緣以及正面圖案字體等,在FSR 1.0的最高畫質/畫質部分表現還好,但若是到效能模式就變得較為粗糙些。 開啟FSR 2.0的情況下,場景二的畫質就較為接近,即使是效能模式也仍能維持一定水準,畫面中左右手的細節也比較可以看得清楚,顏色與原圖的差距也較小,看看左右的槍上有字體與小圖案都仍舊清楚,左手的破解器的細部畫質仍舊有表現出來。 場景二的局部放大對比在1.0的最高畫質與2.0的畫質模式下,與原始截圖相比其實差不多,不過1.0的部分在正面建築物上的文字圖案稍微沒有那個立體,線條的細膩度表現略有些落後,如果是在效能對比的局部放大圖上就顯然更加明顯了,同樣的位置、字體的表現與細緻度就差更多了,反觀2.0的效能模式倒是與原始圖差距較小些。 最後,附上實際測試下的1.0與2.0 FPS效能數據比較,在FSR未開啟狀態下遊玩Deathloop的話,基本上FPS平均是落在54.7左右,而開啟FSR之後,1.0的最高畫質與2.0的畫質模式則是獲得接近的成績、73.1:73.3,效能模式則是109.3:99.4、2.0略低一些,不過這邊倒是要說明一下,FSR 1.0有4個模式、而FSR 2.0則只有3個模式,如果把原本預設還有一個Ultra Performance加進來的話,那大概就可以知道其實兩者對應的部分並沒有太大差距,放大倍數下的成績應該是不會差太多,但畫質上的優化則是好上不少。 前面有放了官方的測試數據,這裡也同樣採用相同的平台配備,設定上也是4K、Ultra加上RT光追開啟,略略比官方的數據好上一些些,看來官方的數據應該是可以作為基礎依據的,也算簡單的驗證了一下,不是PPT簡報黨。(笑 從上面的比較相信可以發現更多FSR 2.0的特點,對玩家來說,背景運算如何操作就交給AMD吧,咱們只要關心能不能給出高畫質的同時也不要降低效能就好了不是嗎?哈哈! 官方目前公布的就僅有13款遊戲有支援FSR 2.0,但未來可以想見會有更多遊戲加入,先前的FSR 1.0到目前為止也已經超過80款遊戲支援了,下一波就是開始支援FSR 2.0了,玩家除了期待即將上市的《Deathloop死亡循環》之外,另一款《Forspoken魔咒之地》也即將登場,期待更多的遊戲能夠支援,這樣打Game就會變得輕鬆許多,只要開啟FSR 2.0,就能夠暢享高FPS的效能,更能做到性能與畫面品質的兩者兼具,誰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有了FSR 2.0似乎都變得有可能了!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KD98lTqilQ ▲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2.0 First Look in DEATHLOOP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iPhone保護殼新專利?!將針對不同使用情境與裝置更改UI介面
關於蘋果產品配件,站上於前些陣子向各位介紹了有關iPhone與iPad遊戲手把的報導,而於稍早前,美國專利局又公布了蘋果一項專利申請,而這次則是關於iPhone手機殼的專利設計。 由專利圖中可以發現,該保護殼設計將以功能作為區分,分別有Camera Case、Gaming Case、CarPlay Case、Home Automation Case等等,但設計方向都是以裝進保護殼之後,以保護殼上的按鍵與UI介面來凸顯各保護殼所擁有的功能。 而有趣的是,這個保護殼設計「或許」牽涉到了NFC技術,也就是說,蘋果很有可能為這系列保護殼植入操控晶片,進而讓UI介面做出調整,因此簡單來說,使用不同的保護殼,會有著不同的應對功能,比方說用於揚聲器、攝影、打Game的話,除了保護殼上的硬體按鍵外,保護殼內的NFC技術將會與連結裝置做出連動,調整介面UI後,讓玩家有更便利的操作模式。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追上DLSS性能腳步、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進化版FSR 2.0正式登場
隨著甫出爐的Radeon RX 6x50 XT系列登場,AMD緊接著就是將原本仍處於第一代的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FSR 1.0)進化到了新的2.0版本,事實上FSR 2.0的消息早在3月的Radeon Super Resolution(RSR)技術發布時就已經做了預告,並且在後續的GPUOpen網站上公開過有關FSR 2.0的,終於這次是完整公開了,也代表AMD正式追上了對手DLSS的腳步。 照慣例,來瞧瞧官方簡報說了甚麼吧! 一開始就先複習了一下之前3月時拿來對比過的Deathloop這款有支援FSR 2.0的遊戲對照圖,可以發現到已經公告是5/12登場,而且在開啟FSR 2.0時可以將原先的44 FPS一舉提升至100 FPS(Performance模式),等於直接提升了127%、翻倍以上啊!就算是4K最高設定下,開啟FSR 2.0依舊能夠獲得66% FPS幀數的提升,玩家也可以依據FSR 2.0支援的3種模式:Quality、Balanced、Performance來做自由切換以取得想要的設定,而且是仍舊保有高畫質表現的情況下。 有興趣看更多的朋友可以自行參考一下官方的資料,或是參考一下先前GDC 2022時的FSR 2.0技術影片,無論如何,AMD FSR 2.0的推出也代表了玩家可以獲得更高的畫質以及更佳的FPS遊戲體驗,相比較容易加入遊戲支援的FSR 1.0來說,目前僅13款遊戲相挺的情況下或許還需要一些時間發酵,總體來說,也是玩家在除了DLSS之外的另一種選擇,而且是AMD真香陣營的!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7JIldpUGE4 ▲GDC 2022 -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2.0 如同站上在3月時官方就預告FSR 2.0的資訊,透過具備的「時間升級(Temporal Upscaling)」技術,可以做出更精細的運算來達成更棒的畫面效果呈現,且由於演算時就已經進行反鋸齒處理,因此也直接取代了原本常見的Anti-Aliasing (TAA)反鋸齒功能,AMD先進的手動編碼演算法,可以更適應遊戲中的各種不同場景運算,不需要專用的ML硬體就能達成,只有遊戲能夠支援FSR 2.0就可以暢享高FPS、高解析度下的高畫質影像,相當令人期待啊。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Intel於Vision 2022大會上展示14代Meteor Lake處理器
儘管Intel 13代Raptor Lake都還未正式現身,Intel已經在14代開始布局,不僅先前已經多少透漏了一些規格、架構資訊,前陣子更是證實Meteor Lake已經成功在Windows、Chrome以及Linux上啟動,代表Intel 4(7nm)製程相當順利。 而在本次Vision 2022大會上更是率先展示了14代Meteor Lake筆電版晶片,可以看到Meteor Lake分為兩種尺寸,一種為普通封裝以及高密度封裝,理論上兩種尺寸封裝配置相同,但功率可能不同,較小尺寸的估計是用在輕薄筆電上。 此外也有外媒提供了Meteor Lake晶片內部架構圖,讓大家一窺這次Meteor Lake設計結構,Meteor Lake將採用模組化設計,將分為I/O區塊、SOC區塊以及計算區塊,其中計算晶片採用Intel 4製程、GPU晶片則是使用台積電N3製程,SOC晶片則是台積電N4/N5製程,核心配置上雖還未公布,不過依舊是大小核混合架構,大核為Redwood Cove,小核則是Crestmont。 Intel也確認Meteor Lake將擴展125W,這沒意外就是桌上型版本,不過可惜的是目前還沒有一同亮相,Meteor Lake有望在2023年問世,若13代發售時間在今年底,沒意外14代最快也要2023年底,從這次Alder Lake的經驗來看,Meteor Lake在新製程的加持下性能應該不用太擔心,但希望功耗、溫度能再漂亮一點(笑)。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24個月緩衝期與推特傳言,2023年的iPhone 15系列將會是首款搭載USB-C的蘋果手機嗎?
於去年八月、九月時,站上為各位追蹤了關於歐盟統一USB-C接頭的法案報導,雖然在法案成立後,首當其衝的iPhone系列與Lightning有傳出零星幾則消息,但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或方向指出iPhone系列何時才將搭載。 雖說這是歐盟所推出的法案,但牽一髮而動全身,假設分成歐規版與國際版,雖選擇性更多,但以iPhone系列單純的機種分類,有別於其他手機廠牌動則數十種系列分支來說,iPhone系列因為充電接頭而分規格的話,勢必會造成購買混亂。 根據郭明錤推特指出,2023年第2季新iPhone將取消Lightning改用USB-C,用以增強iPhone系列傳輸與充電速度(目前Lightning只能提供與USB2.0差不多的速度),也就是說一年出一款新機的iPhone,可能將在iPhone 15上搭載USB-C,對比歐盟法案所給的24個月緩衝期,郭明錤本次爆料,似乎具有某種程度上的可信度。 (1/2)My latest survey indicates that 2H23 new iPhone will abandon Lightning port and switch to USB-C port. USB-C could improve iPhone's transfer and charging speed in hardware designs, but the final spec details still depend on iOS support.— 郭明錤 (Ming-Chi Kuo) (@mingchikuo) May 11, 2022 目前關於iPhone 14系列的報導皆指出,將不會使用USB-C連接埠,但可能會提升iPhone 14 Pro系列Lightning的傳輸速度,用來解決ProRes格式傳輸過慢的問題;當然,以小編看法來說,蘋果遲遲不肯為iPhone系列更換連接埠,最大的原因或許攸關了MFi認證授權費用,蘋果光靠這項授權,每年就有大把的鈔票入帳。 iPad系列除了無印版以外,其餘機種早已更換成傳輸速度更快的USB-C埠,用以針對創作者群的工作所需,而回過頭來看iPhone Pro系列,蘋果雖未言明該系列瞄準了哪個族群,但依照其攝影規格來看,包含電影級攝影模式、ProRes錄影格式等等,都有意無意的指向了創作者們,不過依照目前蘋果的規格區分模式,說不定iPhone Pro系列將會成為首波搭載USB-C的機型,而這或許也迫使蘋果加快了iPhone無孔化設計的開發進程。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Google I/O 2022大會開始,Pixel 6a正式登場、順帶預告平板、眼鏡等一系列新品
Google I/O 2022年度大會以線上、線下混合形式正式開始,如同每一年的傳統,今年Google也發表了不少新的產品和技術,帶來了價格更為親民的Pixel 6a手機,並向大家展示了未來即將推出的Pixel Watch手錶、Pixel 7和久違的平板裝置。 Pixel 6a的外觀毫無意外的延續Pixel 6系列的「緞帶式」後蓋造型,不過機身尺寸要再縮小一些來到6.1吋,解析度為1080P+,更新率僅普通的60Hz,同時廣角+超廣角的雙鏡頭規格也有相當幅度的改動,Pixel 6上的5000萬畫素主鏡頭被一刀砍成1200萬畫素,超廣角則基本維持不變,還是1200萬畫素,可容納不算太寬廣的114度視野範圍,挖孔式的前鏡頭也同樣是800畫素。 比起鏡頭的閹割,Pixel 6a的「內在」就顯得豪華不少,直接用上了和大哥們一樣的Tensor處理器和Titan M2安全晶片,這代表Pixel 6上的魔術橡皮擦、自然色調、人臉清晰AI等一系列拍照功能都會完整下放。 細部規格方面,Pixel 6a只有6GB+128GB單一容量規格,電池容量為4410mAh,通過IP67防水防塵認證,無線充電功能、3.5mm耳機孔則慘遭移除了,並有綠、白、黑三種顏色可以選擇,台灣售價已經正式出爐,只要13,990元,並會與國外同步在7月21日開放預購、7月28日正式開賣。 配合Pixel 6a的推出,Google也帶來了Pixel Buds Pro無線耳機,這一次耳機塞入了一顆訂製的6核心音訊晶片,替耳機帶來了缺失已久的主動降造、空間音訊等功能,還懂得根據音量的變化調節高、中、低頻,例如當耳機音量降低的時候,耳機會加強低音的部分,確保玩家還是能夠聽到音樂的節奏。 最重要的是,台灣這一次終於有官方貨源可以購買,提供迷霧灰與石墨黑兩種配速,同樣是7月21日開始預售,定價 NT$5,990。 已經稱不上是祕密的「Pixel Watch」也在本次大會上公開,毫無意外的外觀就是走極為圓潤的圓形機身配上可選轉的數位錶冠,錶身將會採用回收金屬物料製成,錶帶則是走自家專屬規格的快拆式設計。 Pixel Watch將會高度利用自家花重金買回Fitbit後所取得的各項資源,透漏會深度整合不少健康追蹤的相關技術,此外本次Pixel Watch還獲得三星在心率、睡眠偵測上的幫助,然而實際的完整特色還是要等到之後的專屬發表會才能知曉。 倘若覺得Pixel Watch的外觀實在不是你的菜,沒關係,Google也正是確定了Watch OS 3將會在今年來到Samsung、Fossil、Montblanc等手錶品牌上,官方估算接下來一年搭載Watch OS 3的手錶數量將會是去年的3倍,同時遲到很久的Google語音助理也要終於要來到手錶上,整體的應用生態也會變得更為豐富。 另一個同樣也只是點到為止產品還有Pixel 7、7 Pro…的外型,整體外觀與Pixel 6接近,同樣是相當有辨識度緞帶後蓋設計,Pixel 7依然是廣角+超廣角組合、7 Pro還會再加入潛望式鏡頭,只是原本凸出的部分從原本的玻璃材質換成了與邊框的一體成形的回收鋁材質,主鏡頭和超廣角被用同一片保護玻璃圈在一起,基本與先前爆料出來的外觀完全吻合,至於實際詳細內容要必須等到秋季發表會才會公開。 再來就是已經許久未見的Google AR眼鏡和平板意外的重返了大會上!消失快10年的 AR眼睛在現今通訊和處理器運算技術都獲得大幅改善的情況下,Google決定重新啟動這個項目,不過這部分還只是單純的概念,官方只有放出一個簡單預告片,強調AR眼鏡的其中一個主軸項目將會用於即時翻譯。 至於同樣也是好久不見的平板,它也將會屬於Pixel家族的一員,也會用上Tensor處理器,其主要目的是要用於探索和研發大螢幕裝置的應用程式開發,畢竟Android 13都已經搞出了專為大螢幕設計的Android 13L了,不做個平板來示範一下好像也說不過去。 Google在大會上承諾,他們將會為大螢幕裝置重製20多個應用程式介面,讓其能更好的適應大螢幕裝置的操作,除此之外Facebook、TikTok 以及 Zoom 等第三方程式也將優化體驗,期望這一次由Google親自出手能夠改上Android平板在操作上不盡人意的缺憾。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Intel Vision 2022大會登場、首波推比HK版處理器還要更快的全新Alder Lake-HX版筆電處理器
Intel 12代處理器除了效能飛躍之外,還創造了好幾種新的變種型號,像是比Core i9-12900K還要更快的Core i9-12900KS,又或是在筆電上多出來的Alder Lake-P系列處理器等等,而緊接著在10號晚間舉辦的Vision 2022大會上,Intel再替筆電處理器加入了比Alder Lake-HK系列更高階的Alder Lake-HX系列。 不同於HK系列僅有Core i9的款式,Alder Lake-HX的產品將會完整Core i9、Core i7、Core i5家族,在規格上HX版本很像是將原本桌機版的處理器完整下放,像是Core i9-12900HX的P-Core核心數量就從HK版的6C/12T變成了8C/16T。 不過官方為了讓處理器能夠適應筆電的有限空間,還是有做出一些修改,例如把晶片的厚度從桌機版本4.4mm降為2.0mm,同時在功耗上做出比較多的限制,讓HX處理器不至於吃到動輒200W以上的電力,但基礎功耗還是來到55W,最大功耗更是上看到157W,對比Core i9-12900HK的45W和115W,發電和耗熱儼然變得更為嚴峻。 此外在擴充性上,HX處理器也幾乎是比照桌機版本,能夠支援最高16條的PCIe 5.0、20條的PCIe 4.0、12條的PCIe 3.0通道,允許筆電裝下最多4條SSD。也支援最高128GB的DDR5或ECC DDR5記憶體。另對Intel Speed Optimize和Intel Extreme Tuning Utility進行更新,讓玩家將能夠對E-Core小核心進行超頻! Intel表示Core i9-12900HX的效能將能夠大幅度超越AMD的Ryzen 9 6900HX、蘋果的M1 MAX,例如從展示的數據圖表來看,Core i9-12900HX的多核效能比AMD要高出約64%;在3D創作程式Blender中,Core i9-12900HX可以比M1 MAX省下近90%的運算時間。 另外,Intel特別強調12代處理器在多功方面的優勢,官方已Unreal Engine 5 + Blender的同步工作流程作為示範,Core i9-12900HX在Unreal Engine 5進行材質與貼圖渲染的速度比Core i9-11980HK快上4倍,且Blender中進行的3D模型渲染也要再快上1.7倍。 目前Intel已經處理器發貨給各家下游廠商,加上COMPUTEX 2022也將在月底登場,相信玩家們應該很快就會知道有關新一代筆電產品的進一步資訊了。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平民大眾顯卡新寵、399美元就能入手,GIGABYTE RX 6650 XT EAGLE 8G顯示卡開箱實測
Radeon RX 6650 XT身為本次AMD新一輪顯卡更新中的小兒子,除了主打效能不僅比RTX 3060更強,就連玩家關心的價格方面也做了更親民的定價,只要399美元就能入手,比起對手等於便宜100美元,很明顯的就是想要挑戰成為新一代全民神卡。 這次小編除了在前一篇文章中提到有關AMD這次的三款RX 6x50 XT系列的各項特色之外,也開箱了最頂階的RX 6950 XT與其效能表現,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一起瞧瞧RX 6650 XT這款小兒子的實際性能為何?本次入手技嘉推出的Radeon RX 6650 XT EAGLE 8G,來開箱囉! 第一眼看到彩盒包裝的部分則是維持原先AMD Radeon與EAGLE這一系列的設計風格,不過右下角的型號標示則是直接秀出了這款顯示卡可是最新版的RX 6650 XT喔! 開箱後可以看到顯示卡本體,這片GIGABYTE RX 6650 XT EAGLE使用灰中略帶一些藍色的方正外觀設計,並在表面上進行了髮絲紋處理器,為產品增添更多細節,不過這張卡片不具備任何RGB燈效元素,包含右上角使用壓克力材質EAGLE商標也同樣沒有燈光功能,算是選擇走一個低調內斂的風格,對於喜歡無光害的朋友倒是很合適。 雖然外觀比較樸素,不過卡片最重要的散熱上還是足夠用心的,使用技嘉最招牌的「正、逆、正」旋轉的三風扇設計,能夠減少風扇之間的風流干擾,達到增強風壓的效果,配合刻有立體導流溝槽的刀鋒扇葉,為顯示卡引進充足的氣流。 內部的散熱器為了達到更好的導熱效率,將純銅熱導管進行加工壓平,再以直觸式的方式與晶片貼合,從而獲取更大的熱源接觸面積,另在同樣也是熱源之一的VRAM區域也有額外加裝大面金屬底板來協助將熱量傳遞到熱導管上,避免廢熱的堆積。 此外,顯示卡尾端還加入了「SCREEN COOLING」散熱設計,藉由在顯示卡尾端的背板上進行鏤空處理,讓與熱量進行交換後的風流能夠直接排出顯卡,防止熱氣逆流,達到更為理想的散熱能力。 最後為了確保顯示卡能夠在高負載的環境下經久耐用,GIGABYTE RX 6650 XT EAGLE 8G的風扇軸承使用了石磨烯潤滑油,不僅能夠讓壽命比一般油封軸承高出2.1倍,達到媲美滾珠軸承的耐用程度,運轉時也更為安靜,配合自動低溫停轉功能,為玩家創造安靜、穩定的使用體驗。 新的顯示卡自然是要搭配的新的處理器,本次實測使用Ryzen 7 5800X3D來與顯示卡進行搭配,同時配合AMD官方的建議,開啟SAM功能,來讓處理器直接讀取顯示卡的資料,以獲得最佳的運算效率。另外,小編也使用RTX 3060來進行對比,期間為求公平性,Resizable Bar功能(NVIDIA版的SAM功能)將會保持開啟狀態。 處理器:AMD Ryzen 7 5800X3D 主機板:ROG Crosshair VIII Extreme(X570晶片組) 記憶體:Crucial Ballistix MAX DDR4-4000 16GB*2(共32GB) SSD:Crucial P5 Plus PCIe 4.0 1TB M.2 SSD 電源:T.T Toughpower 1200W 在基本的3DMARK測試中,RX 6650 XT不論是DX11的Fire Strike還是DX12的 Time Spy,表現上都要超越RTX 3060,只有光追的Port Royal小輸400分,不過RX 6650 XT效能還是距離RTX 3060 Ti有段距離,所以還是別貪心想要越級打怪了XD。 遊戲的實戰的部分,所有的遊戲一律設定在最高畫質,關閉垂直同步、解析度縮放等干擾FPS發揮的選項,倘若遊戲有提供光線追蹤、FSR或DLSS,則均調整到最高畫質模式。 RX 6650 XT在遊戲效能的表現確實有著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地方,在《刺客教條:維京紀元》、《極限競速:地平線》中,1080P解析度居然可以超出RTX 3060達到20FPS之多!不過這差距會隨著解析度的提升而減少,在2160P解析度的時候,兩者就基本沒有差別了,推測可能在於2160P的負載太大,運算性能已經遇到瓶頸有關。 然而也並非所有的遊戲都是RX 6650 XT獲得大幅的勝利,像是《極地戰嚎6》因為較複雜的光追元素,RTX 3060便在1080P解析度的時候超越RX 6650 XT約10FPS,到了2160P的時候,遊戲對記憶體的需求已經超過8GB,這使得RX 6650 XT的FPS僅剩20張,反而RTX 3050因為有12GB記憶體的關係,FPS還能保持在50張上下。 創作者測試方面,RX 6650 XT在Photoshop有著比較高的成績,但畢竟Photoshop主要是依賴處理器,所以差距僅有6%,可能較難在體感有明顯得感受;相反的RTX 3060對於Premiere Pro有專屬核心的關係,769分的成績比RX 6650 XT的657分要高出17%。 從上面的測試可以看到,RX 6650 XT的效能在遊戲中能夠有著極為亮眼的成績,能夠輕鬆涵蓋絕大多數1080P和1440P解析度下的遊戲需求,甚至在部分遊戲中還能大幅超越RTX 3060,再加上便宜近3,000元的官方定價,都讓RX 6650 XT散發著誘人的CP值,相信成為一大主流的顯卡應該是指日可待!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輾壓RTX 3090不在話下、效能/省電/價格一次滿足,AMD Radeon RX 6x50 XT系列升級亮相 ft. MSI Radeon RX 6950 XT Gaming X Trio
AMD推出新版顯示卡,一口氣為中、高階電競市場帶來三張全新的Radeon RX 6x50 XT系列顯卡,分別為RX 6950 XT、RX 6750 XT、RX 6650 XT。結合上個月發表的「地表最快遊戲處理器」Ryzen 7 5800X3D、Smart Access Memory (SAM)、FSR等一系列技術,不僅提供了玩家不論是在組裝花費、省電、遊戲FPS等方面都比同級NVIDIA的顯示卡更具競爭力,也讓A+A+A(3A)平台成為極致遊戲體驗的首選! 既然推出了新品,那當然也得來驗證一下新顯卡效能是否真如官方宣傳的那樣「香氣四溢」!這裡也透過第一時間入手的微星Radeon RX 6950XT Gaming X Trio為大家進行一系列相關實測,咱們往下看就知道威力有多強大了~ 為了有別於既有的Radeon RX 6000 XT系列,新的RX 6x50 XT系列在官方預設的視覺和外型上都進行了微調,整體配色從原本的黑+銀改為了全黑色的風格,其中Radeon RX 6950 XT維持著三風扇和2.5 Slot厚度設計,RX 6750 XT從原本的雙風扇變成了三風扇,從官方的設計圖來看,尺寸和RX 6950 XT差不多,至於RX 6650 XT則是從單風扇升級為了雙風扇。 RX 6x50 XT系列是RX 6000系列的升級版,製程工藝採用7nm的RDNA 2架構晶片,核心頻率、GDDR6記憶體頻率等都向上調高,在RX 6000系列上做了全面性的強化。另外,為增加Radeon RX6000系列的產品線版本,也讓玩家可以有更多選擇,接下來除了讓RX 6650 XT取代RX 6600 XT之外(直接晉級),中高階定位上等於多了2款新的選擇,不僅填補了原本RX 6900 XT的更上一階空位,也讓6800、6700中間原本的性能空缺補齊,一舉囊括玩家對顯示卡定位的所有需求。 AMD此系列最高階的Radeon RX 6950 XT目標是成為「4K解析度下最具CP值的電競顯卡」,預設核心基礎頻率從原本的2015 MHz提升到了2100 MHz,提升約4%,16GB的GDDR6記憶體經過超頻後,總傳輸速率從512 GB/s來到575.5 GB/s,提升了12%,搭配128 MB的Infinity Cache技術,可以讓資料傳輸效率達到驚人的1793 GB/s! Radeon RX 6950 XT在整體效能足以和RTX 3090、RTX 3090 Ti媲美,但所需功耗(TBP)只要335W,TGP更只有284W,比RTX 3090的350W、RTX 3090 Ti的450W要來的更低,這也代表了Radeon RX 6950 XT擁有更好的「每瓦效能」。同時Radeon RX 6950 XT的定價更只要1,099美元,與RTX 3090起跳價就高達1,730美元相比,Radeon RX 6950 XT「CP值」更是佛心到不行,如果對上RT 3090 Ti的1,999美元更是接近一半的價格而已。 Radeon RX 6750 XT則是將RX 6700 XT的核心時脈從2424MHz提升到2495MHz,並配備12GB的GDDR6記憶體和96MB的Infinity Cache,能夠帶來1326 GB/s的總記憶體傳輸效率。 由於Radeon RX 6750 XT主要是滿足2K解析度下遊戲需求,因此競爭對手主力則是鎖定RTX 3070這個區段,Radeon RX 6750 XT的定價只需要549美元,而RTX 3070的起跳則為718美元,相當於相差約台幣5,000元。 至於主打入門級市場的Radeon RX 6650 XT算是Radeon RX 6600 XT的強化版,用於滿足1080P極限畫質下的遊戲體驗,核心頻率從2359 MHz提升到了2410 MHz,並配備8GB 128bit GDDR6記憶體與32MB的Infinity Cache,能夠帶來469 GB/s的有效記憶體頻寬。 若從規格來看,雖然RTX 3060在記憶體容量和速度上都高出Radeon RX 6650 XT一截,但如果把「效能」和「價格」這兩項因素考量進去的話,那顯然RX 6650 XT佔據優勢。光是根據官方的數據,Radeon RX 6650 XT效能就算不開啟Smart Memory Access(SAM)功能,遊戲的FPS值也能大幅超越RTX 3060+Resizable Bar(NVIDIA版本的SAM功能)的成績,更不用說卡片售價還只要399美元,比起要價500美元的RTX 3060顯然更強而且還更划算。 除了發表新產品,做為一家包辦處理器和顯示卡產品的廠商,AMD也向大家展示自己所佈下的一盤大棋!相信大家都知道AMD在Radeon RX 6000系列發表的時候,帶來了Smart Access Memory(SAM)技術,能夠讓處理器直接存取顯示卡的資料,省去過往需要先將資料存放在系統記憶體RAM的步驟,達到更高的處理效率。 由於SAM技術降低了處理器和顯示卡對於RAM系統記憶體的依賴,所以理論上此功能對於顯示卡和處理器的「快取」的依賴性就變得更高,否則來不及的資料最終還是只能丟回RAM中,換言之「快取容量」成為了SAM技術在效能提升上的一大關鍵。 而提到了快取容量,相信大家應該已經想到了不久前上市的Ryzen 7 5800X3D,利用3D V-Cache技術,讓處理器擁有96MB的超大容量快取,這對於SAM技術來說可以說是如虎添翼,AMD使用Ryzen 7 5800X3D配上SAM技術後,遊戲的性能最高可以提升14%之多! 其實從Ryzen 5000的Zen 3架構、RX 6000系列的Infinity Cache到Ryzen 7 5800X3D的3D V-Cache,我們不難發現AMD產品一大技術重心放在快取的利用上,透過更大容量的快取不僅提升了資料的處理效率、也提高了整體的效能,透過這次Ryzen 7 5800X3D搭配SAM技術,便是向我們揭示A+A+A平台垂直整合下的得天獨厚優勢。 硬體之外,ADM也帶來新的軟體功能,原先只優先開放給RX 5000系列的Radeon Super Resolution(RSR)將完整支援RX 6000家族上,此功能可以將低解析度的畫面進行提升,讓玩家能夠在幾乎不犧牲畫質的前提下,獲得更流暢的遊戲體驗,玩家只需要更新AMD Software :Adrenalin Edition驅動之後,便能在管理程式的「圖像設定」將Radeon Super Resolution選項開啟,之後玩家只要進到遊戲中,將解析度調低即可,相當的簡單易用。 最後AMD也再一次預告了FSR 2.0功能,新的2.0版本能夠在不需要機械學習核心(ML)的前提下,實現「時間分析」功能,透過比對前後畫面的差異,在保有提升FPS值的優點下,還能夠讓遊戲畫面變得更為精緻,目前確定《死亡循環》(Deathloop)這款遊戲將會在5月12日率先對應,這部分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看過了前面有關新系列顯示卡的各項特色介紹之後,當然也來瞧瞧實際的本體囉!本次入手的是微星所推出的Radeon RX 6950 XT Gaming X Trio,外型延續這個微星招牌的霸氣稜角設計,正面中央也黑色為主色搭配在四個邊角以銀色做為配色,電競必備RGB元素則是以「龍爪」的造型放置顯卡中央風扇的對角處,讓卡片更具細節看點。 由於Radeon RX 6950 XT屬於RX 6900 XT的小幅超頻版,功耗上並沒有大幅度的增加,卡片尺寸也繼續保持在最多2.5 Slot的厚度,包括重量上也相應的獲得控制,廠商端也都有外加一層金屬抗彎的背板來強化承重能力,另外,這款MSI版本的包裝中還額外贈送一支顯示卡支架,減少長期使用後發生卡片、插槽受力彎曲的風險。(給MSI點個讚!) Radeon RX 6950 XT是最高級的顯示晶片,散熱也是馬虎不得,Radeon RX 6950 XT Gaming X Trio使用微星自家的TRI FROZR 2散熱技術,三顆TORX FAN 4.0風扇透過將葉片倆倆合併的方式,實現更為集中的風流與風壓,讓氣流能夠直達散熱器底部,散熱效果更強化。 同時為了降低顯示卡風扇在高速運轉下所產生的風流噪音,顯示卡特製的波浪2.0散熱鰭片能夠消除風流穿越散熱器所產生的諧波,降低玩家在激烈遊玩時受到不必要的干擾,算是把散熱的問題點都考量到了。 至於散熱器內部,微星刻意在晶片的貼何處將熱導管加工成為方形,讓其能夠以最大面積貼合晶片,達到更好的熱量傳導效率,再配合顯卡尾端開闢的導流開孔,幫助熱風直接從顯卡排出,避免熱風發生逆流並阻止熱量的堆積,為顯示卡創造良好的效能釋放環境,陪伴玩家一同在遊戲的精神時光屋裡長時間全力抗戰,玩再久也不用擔心散熱相關的問題。 終於到了驗證效能的時刻了,基於能夠完美發揮Radeon RX 6900 XT的實際效能,小編採用了最新的Ryzen 7 5800X3D以及X570S與DDR4-4000 16GBx2記憶體,一起配上手上這片MSI Radeon RX 6950 XT Gaming X Trio來做實測,測試過程將全程開啟AMD SAM功能,並同樣的以RTX 3090作為對照組在同一平台上試試看兩者的效能差異,到底RX 6950 XT在效能上是否能夠凌駕於RTX 3090之上嗎?測了就知道! 首先在最基本的3DMARK中,Radeon RX 6950 XT在針對DX11的Fire Strike系列這三項測試有著比較高的成績表現,最高分可以來到4.2萬分,對比RTX 3090的成績可以看到都呈現一面倒的狀況,差距幅度也不小,光是Fire Strike第一項就超過了4,000分、有約11%的差距,在Fire Strike Extreme與Ultra的部分也分別有3524分(約15%)、1,721分(13%)的差距,RX 6950 XT的表現著實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至於DX12的Time Spy系列這兩項則是保持領先,RX 6950 XT獲得高達19,565分的成績比RTX 3090的18,542分要高出約5.5%,而Time Spy Extreme則是以9,395分、略略贏過RTX 3090的9342分,從3DMark的實測表現的確可以得知新出爐的RX 6950 XT確實擁有強大的效能。 遊戲實戰上,所有的遊戲一律設定在最高畫質設定,並且關閉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等干擾FPS值的功能,倘若遊戲支援可調整強度的光線追蹤、FSR或DLSS功能,則全數調整到最高畫質模式。 首先在《刺客教條:維京紀元》這款不支援光追、FSR、DLSS內容,但又極度吃重硬體效能的遊戲中,AMD平台展現出極為驚人的成績表現,1080P解析度下達到了165 FPS,對比RTX 3090僅115 FPS,等於是超前了43%(差距50 FPS),兩者彷彿是兩個不同世代的產品在比較(笑),而且這樣的優勢哪怕是到了1440P也依然持續,132:101 FPS、差距也達近31%(差距31 FPS),即使將解析度拉高至4K的2160P模式下,AMD平台仍以80 FPS超越了RTX 3090的67 FPS、領先了將近20%。 測試場景換到支援光線追蹤的《極地戰嚎6》,RX 6950 XT仍舊以小幅度領先的狀態直接輾壓,不論是在1080P、1440P或2160P解析度下,RX 6950 XT大概都保持著約7 FPS的差距。看來3A平台對AMD的SAM和Ryzen 7 5800X3D大容量快取技術也有助於同為3A成員的Radeon RX 6950 XT在效能上的表現,在較高負載處理器效率上可以有更優異的成績,即便是在更高的解析度下也同樣能展現更佳的效能。 另外,支援光追的賽車遊戲《極限競速:地平線》在整體的結果上和《極地戰嚎6》、《刺客教條:維京紀元》類似,AMD平台在各種解析度下的FPS值都能遠超對手。從下面的數據圖中可以發現,1080P下的成績就領先了RTX 3090有40 FPS、約34%的大幅差距,1440P下也有33 FPS、31%的差距,甚至是4K都還有19 FPS、24%的領先,根本就是近乎直接輾壓的成績了。 然而《極限競速:地平線》本身並不支援FSR、DLSS的順暢度調節功能,此時AMD的RSR功能就派上用場了,這項功能是將較低解析度的畫面進行放大處理,讓玩家即使用較低解析的設置遊玩,也能保有相當程度的畫質體驗,加上由於RSR功能本身不參與遊戲本身的物理運算,所以理論上任何遊戲都能適用。 最後來看一下雙方的功耗,這裡透過AIDA64 Extreme進行GPU的燒機測試,RX 6950 XT瞬間最大功耗僅375W,反觀RTX 3090則是突破400關卡達到419W,若是從平均功耗來看的話,兩者相差也近100W(309W對比394W),若把平台的其他設備所需電力以及電源供應器的轉換效率都納入考量,採用RX 6950 XT的話,一組850W電源供應器算是綽綽有餘了,或是使用RTX 3090,還得往上加個100W比較妥當,也就是選擇1000W的電供基本上是跑不掉了。 這樣的差異等於除了電費的負擔會加重外,硬體本體的預算也得要往上加才行。 全新登場的3款AMD RX 6x50 XT顯示卡,顯然透過了AMD的強化加持後再度蛻變成功,從本次的測試數據上可以看到,新一代的AAA(3A)平台挾帶著具備3D V-Cache大型快取與SAM技術,以及新推出的Radeon RX 6950 XT顯示卡搭配下,不僅在遊戲上面展現了堪稱輾壓式的效能表現,功耗還獲得更好的控制,最重要的一點是,AMD平台的組裝費用要比對手更為低廉。 光是一張Radeon RX 6950 XT與RTX 3090之間的官方價差就達到630美元以上(1,099 VS 1,730)、相當約台幣1.8萬元的價差,在面對顯示卡價格回穩的這段時間,這價差已經足以讓玩家連同Ryzen 7 5800X3D與水冷都一起購足了(可能還有找),若是再把DDR5記憶體、電源供應器等設備算進去,差距就更大了。 除此之外,AMD更預告了即將推出全新「Raise the Game」遊戲大禮包活動,送出《黑街聖徒》、《狙擊精英5》等遊戲,想要兼顧效能、預算以及功耗節能等需求的話,那除了入手AMD平台之外還有其他選擇嗎?小編真心建議,想要體驗極致遊戲體驗的順暢快感就不要再猶豫了,趕快把魔法小卡拿起來,一同加入「紅軍」的懷抱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